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宜居生活的向往,山东省济南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善老旧小区居民居住空间品质。2021年,济南市改造469个老旧小区、建筑面积623.54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76万户,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19%。
居民参与
画出最大“同心圆”
改造前“问需于民”。精心设计“16+11+N”的民意调查问卷模板,全面了解需求,方便居民“点单”。其中16项为基础类公共设施内容、11项为专项改造内容,N项为涉及居民出资的内容,包括加装电梯、改造共用下水管道、物业服务管理形式(含收费标准)等。
改造中“问计于民”。选聘专业设计单位进驻小区,与居民互动形成初步改造方案。居民通过微信群、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改造方案。改造过程严格按照方案推进,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改造后“问效于民”。居民代表与实施主体、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一起参加工程竣工验收,充分听取居民对改造效果的意见并落实整改,确保改造“改到百姓心坎儿上”。
多方筹划
绘就生活“时尚范”
水电气暖一网通改。围绕居民反映强烈的积水内涝、污水冒溢等问题,以雨污分流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老旧小区的水电气暖、通信网络等地下管线改造,实现“地上一张图、地下一张网”。
民生设施统筹施改。协调民政、应急管理等部门,结合改造,一次性补齐小区的养老、医疗、消防、停车等服务设施短板。各区、各部门、各街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改建卫生服务设施28个、养老服务设施20个、公共停车场123个,新增停车位9728个,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大大提高。
公共空间全面提升。将创建无违建社区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有力抓手,利用拆违拆临拆出的空地,整合社区边角地,新增提升绿地12.66万平方米、口袋公园31个,安装健身设施757套、文娱设施292套,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不断扩大。
适老化改造积极推进。对小区、楼栋出入口、周边道路、绿地等公共空间进行无障碍改造,解决老年人的出行难题。积极推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通过完善政策、优化审批、强化组织,累计加装电梯1076部。改造后的小区基本实现了环境焕然一新,水电气暖也实现了同步“焕新”,休闲健身、养老抚幼功能逐步完善。
多元筹资
赋能改造“强引擎”
积极申请政策资金。在配齐市区财政专项改造资金的同时,申请国家和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2.04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4.7亿元。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通过盘活小区资源、允许物业服务企业先行入住等方式,让参与的社会资本“微利可持续”,吸引物业服务企业、停车企业、融资平台等投资改造。
引导居民出资。锚定“暖民心、聚民心、得民心”的“民生改善综合体”导向,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居民出资参与屋面维修、加装电梯、室内设施改造及装修等内容的小区占比达到100%。
机制完善
夯实改造“稳根基”
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小组,区县建立区级领导小组,街办设立工作专班,形成市、区、街三级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调度和督查力度,及时破解推进难题,确保改造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强化统筹协调机制。明确水电气暖等各专项改造的牵头部门、责任分工。年度计划改造项目确定后,市老旧小区改造领导小组与各改造牵头部门对接,推动各专项改造计划落地。各区县领导小组组织各项目实施单位与水电气暖等专业设施改造单位对接,形成科学有序的改造时序安排,确保各项改造同步统筹实施。
强化工程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山东省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和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要求,各区均建立改造质量安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压实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责任,严防改造工程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模式创新
跑出改造“快速度”
创新“大片区”改造模式。将469个自然分布的小区、院落,以社区为单位整合为49个“大片区”项目,形成改造一个、更新一片、连片成区、带动全局的城市更新格局。
探索“大统一”改造模式。在部分辖区打破各个项目“各自为政”的传统改造模式,将全区项目整体包装后集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并对项目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审批、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有效避免重复施工、重复投资、不断扰民等问题。
尝试物业服务企业先行改造模式。创新将施工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捆绑”招标,引进大型物业服务企业参与改造前的民意调查,尽早提供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秩序维持、设备维护等服务,做到早进场、早服务、早规范,实现了小区“改”与“管”的无缝对接。